104學習精靈

104人力銀行 / 建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生產管理主管 / 符合度分析
生產管理主管 建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未具備
要求經歷3年以上
生產管理主管 工廠主管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14小時前

【我以為自己沒思考框架,是因為沒想過思維慣性】
在工廠從工程師開始做起,一路上經過基層主管、中階主管,不管是設計思考、專案思維、改善工具、我受過很多改善訓練,然後也與生管、維護、品保、甚至客戶端進行溝通,我以為自己思想上已經夠全面,對於思考框架這一塊應該影響很小。
直到我參加過跨產業的工作坊,會場中有設計背景、行銷背景,軟體背景的夥伴,一起對於問題進行腦力思考,這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有位夥伴提出的角度跟觀點,是我覺得非常棒但從來沒想過的,原本我以為只是特例,但隨著參加次數越來越多,這樣的情況也持續發生。
我才突然明白,「我以為自己是個思考沒有框架的人,其實只是因為我太習慣在特定框架內思考,導致我已經看不見自己的框架」。
【越認為自己無框架,反而越容易陷入盲區】
當我們在某個領域已經累積了不少經驗,又或是解決了很多棘手案件後,很容易會認為自己已經具備開放思維+創意思考,認為已經做到多元思考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思考迴路,像我就習慣從數據分析角度去切入,但其他人可能會從使用者體驗、行銷思維去切入,不同的角度都有其價值在,如果我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強項思維中反覆推敲,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盲區。
這也是我開始覺得跨界交流很重要,除了可以向不同領域的夥伴學習,同時也因為「那些自己看不見的盲點,需要透過別人的眼睛進而點出來。」
【承認自己看不見不是丟臉,而是突破框架的第一步】
看到那些年輕夥伴,很迅速點出自己沒注意到的關鍵,說心裡不受挫是騙人的,感覺自己這些年的鹽,好像都變成血壓跟肥胖了,但其實這也是因為受到的訓練及思維不同,「思考能力並不是與天俱來,而是透過環境、刺激及事件鍛鍊出來的結果。」
所以「接受自己我沒想過這種方式」,反而就是突破框架的第一步,讓自己可以進入到意識升級的層面。
【把自己推出舒適圈,就是拓展思維的最好方式】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忙了,哪有時間再去參加那些活動,但就因為我們太習慣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環境,才更需要讓自己跳出去。
管理重視數據、設計重視圖像、行銷重視感受,那怕自己仍無法了解其他人思考背後的邏輯,但這些收穫也會影響到自己的決策及溝通方式,進而變得更靈活全面。
當然透過AI協助也是個好方式,讓AI作為一個刺激自己思考的同事,詢問自己「這個作業流程中,我有沒有忽略的盲點?」、有或者是「若用其他單位的角度,是否有可以補充的要點?」雖然給出的建議不一定都是對的或是有用,但過程中也能夠刺激自己有更多的想法,避免認為自己已經達到完美。
【框架不會消失,只會變得越來越大】
我不會因為改變了思維後,就真正達到了沒有框架,反而是「我很理解我的框架在哪裡,並且我願意去找到拓展框架的可能性」,這樣才可以得到思考上的自由,因為這是個會隨著經歷持續更新的過程。
1. 嘗試自問:「我是不是又用生產的角度看這件事?有沒有財務、品保其他的角度?」
2. AI協助:「如果你是我的競爭對手,你會怎麼評價我現在的做法?」
3. 紀錄得到的瞬間:「這周XXX說了一個觀點,讓我得到了新的啟發,啟發內容是什麼」
4. 強化刺激:「如果今天時間只剩一半,怎麼做可以更快?」、「那些作業其實在浪費時間?」
用謙卑的心態去迎接未知,現在我很清楚自己的框架,也了解如何在框架內做到很好的表現,但透過更多不同角度的眼睛跟方法,相信也能夠培養出更寬廣的視野及思考能力。
看更多
0 0 43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07/01 12:14

【上班遇到不懂的,到底能不能問人,還是要自己學?】
在工作的這段時間,你可能有看過或經歷過這樣的經驗,剛進去的時候前輩會說「有問題都可以來問我」,等到帶著問題去找前輩,前輩卻回覆「這個問題你不會自己先想過嗎?」、「怎麼連這種問題也來問我?」,更別說做錯事以後被念「你怎沒有來問我後再做?」,反覆的態度常常讓很多人搞不清楚,到底有問題是可以問還是不能問?
對於一些習慣找碴的人,很難找到完美的破解法,但透過以下的一些思考方向,或許可以幫助自己釐清詢問的時機點。
【這問題該不該問,先從自己有沒有嘗試解決開始】
工作中會遇到夥伴用二分極端法處理,一開始是因為擔心做錯,所以一遇到問題就提問,這時候給人的感覺就是依賴性太強,但等到被提醒後,又開始轉成完全不問悶著頭摸索,這時不僅花時間又容易出錯,讓自己與同事都不好受。
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先思考一下,第一步應該是要先自己嘗試收集資料,了解自己卡在哪裡。先找尋過往的SOP、交接資料、內部文件看有沒有方向,就算最後沒有找到方向,也可以清楚手邊的資源有哪些,在請教別人時也可以同步說明自己已經有確認過的部分。
【問題的要點不是答案,重要的是解決過程及改善思維】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急於要知道答案,但光知道答案無法幫助你解決下一次類似的問題。你可以試著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過程記錄下來,先說明自己已經嘗試過的方法和遇到的困難,讓對方更容易理解和回答。
像是「我有用上次的表格去更新,但某個欄位會一直出錯,我懷疑是設定問題但找了幾個選項找不到,想請問您會如何去找到並解決」。
這樣的問法,一定會比你直接說「欸你幫我看一下,這個為什麼會錯?」更收斂問題,而且透過說明自己的問題處理邏輯,也可以幫助同事更了解你的個性跟思維,後續也能提高溝通效率。
【當已經試過自己解決無效,就算問對的人也要在對的時間】
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問題,尋求幫助是很正常的。但當對方對方手邊剛好有工作,已經急到不行時,還直接過去要求幫忙一定是不適合的,你可以試著留訊息或紙條,「我目前有個EXCEL的樞紐執行錯誤問題,需要您幫忙看一下,大概5-10分鐘,等您有空時我在過來找您」。
沒有人喜歡在焦急全心工作中突然被打斷,這樣可以讓對方有個心理準備,又或者回覆他目前挪不出時間你可以找誰協助,也可以避免你苦苦等待。
【問題解決不是終點,建立個人的知識庫】
透過幫助解決問題後,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將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整理成文檔,方便日後查詢。我個人是習慣用EXCEL進行記錄,這樣不僅能幫助你自己定期回顧,也能幫助其他新進同事,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問題怎麼發現的?
●我試過什麼方法?
●最後怎麼解決的?
【(超重要) #主動進行知識分享】
人跟人的關係是互相幫忙的,如果自己總是接受幫助的一方,最後天秤一定會失去平衡。所以當你在工作中解決了一個問題,或是學到了一個新的技能,分享給有需要的同事或朋友就是一個好習慣。讓自己成為團隊中有價值的人,也是讓其他同事願意繼續幫助你的重要關鍵。
●先試過再問問題,是對自己的任務負責
●問題說明有邏輯,是對他人及自己的尊重
●願意分享改善資訊,才能讓自己更被看見。
簡單來說,自己學習和向他人請教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初期大家一定是願意去回答問題,但隨著時間一直推進,自己能不能透過建立知識庫減少問的次數,並且透過自身知識進而成為幫助團隊的一員,就顯得非常重要。
看更多
0 0 61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06/30 10:19

【6/28 職涯博覽會業師分享】
昨天很高興能夠以職涯諮詢業師的身份,參加6/28 104 在世貿舉辦的2025職涯博覽會,一整天扣除用餐+上廁所時間,應該有6.5小時,馬拉松式不停的諮詢,真的是體力跟喉嚨的耐力賽。
但104活動人員都很溫暖,除了貼心準備早餐、喉糖、茶水,每一位夥伴諮詢完都會主動問說要不要先休息一下,但看到門外滿滿等待諮詢的夥伴,以及身旁用心協助諮詢的Giver夥伴,還是繼續喊出下一位,一整天諮詢累積總人數竟然來到500多人,真的是很驚人的數字,也是所有Giver夥伴的共同努力。
諮詢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已經在家4年選擇再次出來工作的夥伴,我先肯定他對於自我改變的態度及努力,也給予一些履歷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在我的能力內,能夠給予他更多的職涯幫助。
讓人感到開心的是,每位夥伴諮詢結束前,我都會快速問一下今天是否有得到幫助,看到Taker用自信的聲音及眼神回覆很有幫助時,心中的那種喜悅也是非常感動的。
最後還是要感謝活動背後所有的活動人員,雖然沒有時間去現場逛一下,但超過2萬人報名參加這麼大的活動,除了需要很多組別互相合作,還要進行活動流程預先規劃演練,過程中還有突發狀況需要排除,能夠與這麼多活動夥伴,一起努力讓活動順利完成,真的是非常棒的團隊。
#104職涯博覽會
#BeAGiver
看更多
1 0 45 0
職涯診所

06/28 10:47

0 0 674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06/27 11:44

【當善意被漠視,你還會繼續選擇良善嗎?】
昨天發生一件事,我去便利商店買東西時,店員拿錯多找了我500元,當下我馬上提醒他金額有錯並且退還他,但店員當下沒有說什麼,只有冷冷的收下錢就結束。回家的時候我不禁問了一下自己,如果知道店員的應對態度是這樣,我還會把錢退還給他嗎?
想了幾分鐘後心中有了答案,不管對方之後的回應態度是冷漠還是感謝,從我當下發現到金額有錯的時候,我就是會把錢退還給對方。因為我要為自己的信念負責。
【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哪怕別人不知道,但你會記住】
我們的腦袋很有趣,你可能記不得自己做了多少次善事,但你應該會記得大多數「有做過但不太光彩的事」,那怕這些不光彩的事情都沒被人發現,但這些記憶就像是鞋子裡的小石頭般,在每一步路上都讓你感到不舒服。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覺得沒人看到、影響很小就去做一些小惡,但長期來說大腦都是會清楚記得的。
【每次的選擇,都在塑造改變你的性格】
一個人的行為及性格,其實是會互相影響,也會隨著一次次的選擇而改變,如果今天我們會在不被發現的時候,就放寬自己的標準會改變作法(例如:500元要講,但100元就沒關係?),就會讓自己的信念變得模糊。
而不管是生活上還是職場,有時候我們會說「這個人工作值得信任」,其實這個「值得信任」的關鍵,也是在於不管有沒有人在看著他,也都會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及標準。信任往往是靠一點一滴地反覆累積,當標準變得模糊易變,那建立信任也就更為困難。
【善意不一定能夠改變社會,為了更坦蕩的面對自己】
就如同我退回店員找錯的500元,雖然可以避免他這次的損失,但無法保證他下次就不會再出錯,甚至可能有另一種說法,「就是要讓他藉此吃到苦頭,他下次才會更謹慎去確認金額。」
這裡並不是要評斷怎樣做才是對或錯,而是能夠坦蕩面對自己,安心入睡的自由。
【在未來的路上,我們都一直都在選擇,並且變成自己選擇的樣子】
當善意被漠視,你還會繼續選擇良善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想要成為一個能夠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不管會不會被發現,又不管會不會獲得感謝,這樣的選擇才是貫徹自己的信念,未來的我也會感謝堅持做出這樣的選擇。
看更多
0 0 49 0
外貿協會培訓中心 (台北)

台北

06/24 16:58

不只工作 還要經營你的個人品牌🌿
你的個人品牌,是你的超能力🦸‍♂️
🌟 你不只是你的職稱;你也不只是你的履歷。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真正讓你脫穎而出的,是你的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
一個強大的個人品牌,不代表你要成為網紅或名人,而是指你在專業領域中具有辨識度、穩定性與記憶點。
簡單來說,它就是——**當你不在場時,別人怎麼介紹你。**這種影響力,非常關鍵。
💡 How to Create and Showcase Your Personal Brand 如何打造並展現你的個人品牌?
1. 找出你的利基市場(Define Your Niche)
🎯What makes you stand out? 是什麼讓你與眾不同?
Think about your unique combination of skills, passions, and perspectives. Are you the go-to person for simplifying complex data? Do you bring empathy and design thinking to your projects? Are you passionate about sustainability in tech?
Finding your niche means discovering your professional “sweet spot.” Once you define it, double down on it.
試著從你的技能、熱情與觀點中找出獨特組合:你是不是那個總能把複雜數據簡化的人?或者你擅長將同理心與設計思維帶進專案?又或者你熱衷於推動綠色科技的永續發展?
找出你在專業領域的「甜蜜點」,然後專注深耕,建立鮮明定位。
🔍 Ask yourself: What do I want to be known for? 問問自己:「我希望別人一想到我,就聯想到什麼?」
2. 積極經營線上存在感(Be Active Online)
You don’t need to be an influencer to have influence. Platforms like LinkedIn are powerful tools for building your voice and visibility. 你不需要成為網紅,也能產生影響力。像 LinkedIn 這樣的專業平台,就是你建立聲量與能見度的好工具。
Start by 從這些小步驟開始:
• Sharing useful articles or your own insights 分享有價值的文章或自己的見解
• Commenting thoughtfully on industry news 對產業新聞發表有深度的評論
• Writing short posts about lessons you’ve learned 撰寫短文分享學習心得或實務經驗
• Posting reflections from books, projects, or conferences 反思你參加的會議、讀的書、做過的專案
You’re not just building a network—you’re building credibility. 你不只是在建立人脈,更是在累積你的專業信任感。
3. 建立展現實力的作品集(Create a Portfolio)
📂Words are powerful, but proof is even better. Whether you’re a designer, developer, writer, analyst, or strategist, your portfolio showcases your real-world value. 說得再好,不如做給大家看。無論你是設計師、程式開發者、內容創作者、數據分析師,還是策略顧問,**作品集**都是你價值的實體展現。
內容可以包括:
• Your best projects 最具代表性的專案
• The problem you solved 你解決了什麼問題
• The impact you made 這個專案產生了什麼具體影響
• The tools and skills you used 使用了哪些工具與技能
Keep it clean, updated, and aligned with your niche. 請保持整潔、更新,並與你的利基市場一致,這樣才能精準傳遞你的專業力。
🎯 關鍵提醒:一致且真實(Be Consistent and Authentic)
你的個人品牌不是演出,而是你價值觀與長處的真實延伸(Authentic)。
✅ 在社群平台、專案合作與日常互動中,保持一致的形象與語氣,才能建立信任感;
✅ 當你真實做自己,別人也更容易與你建立連結。
💡 別擔心自己無法滿足所有人,你只需要清楚且有自信地,做你自己。
📝 英中對照詞彙表
Personal Brand:個人品牌
Niche:利基市場
Portfolio:作品集
Authentic:真實
✨ 你的人生早已寫下值得分享的故事。
現在,就是開始塑造你的個人品牌的最好時機——
因為當別人清楚你代表的是什麼,他們也會知道為什麼選擇你。 💼🌟
若你想跟著老師一起學習更多英語技巧:
🔔查看《✅即將開課✅上班族的商務社交英語基本功》
📆日期: 2025/7/8~2025/9/9
(此貼文由ITI講師Bob撰寫)
看更多
2 2 1896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
OSZAR »